首頁 >快訊 >

2003年,河南老農釣到一只背插4支箭的“烏龜”,專家:這一桿18億

2003年,一位河南老農午后在河邊垂釣,沒想到魚沒釣到,反倒釣到了一只背插4只箭的“青銅烏龜”。

之后帶去給專家做鑒定,沒想到專家卻說這根本就不是烏龜,而是“黿”!并直言,“你這一桿價值18億!”。

那這只“青銅黿”的背后究竟有著怎樣的來歷,竟有如此價值?老農最后又是如何處理這只“青銅黿”的呢?

商紂王射黿

這只青銅黿的歷史,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。

當時商紂王帝辛按例舉行射禮,地點設在了朝歌城外70余里的洹水邊。

作為傳統(tǒng)禮制的一種,射禮的規(guī)定是非常嚴格的,能夠參與比試的人全都是訓練有素的“精英”。

古代君王也常常通過這種方式來展現自己的威嚴。

可能大家印象中的商紂王是個酒池肉林、荒唐度日的庸才,可是這更多的是來自小說的杜撰,而非真實的歷史。

根據《史記》記載,商紂王帝辛“資辨捷疾,聞見甚敏,材力過人,手格猛獸”。

也正因如此,他格外重視“射禮”,不僅鄭重挑選了地點,而且還特意帶上了史官,使其親眼見證自己的“勇猛”。

由于地點選在了洹水邊,所以射獵對象非常有限,無非是魚鱉或者是水邊的一些飛禽。

可是自恃勇猛的商紂王對這些獵物并不滿意,于是他將目光盯在了“黿”的身上。

作為鱉中最大的一種,黿性情兇猛、實力強悍。

在唐朝《宣寶志》中甚至有記載,宣州江中曾經有黿上岸與猛虎搏斗,由此說它是“水中蛟龍”也不為過。

可是這樣兇悍的獵物,在商紂王帝辛面前,卻絲毫沒有還手之力。

根據史書記載,商王射1箭,作冊般佐射3箭,全部命中,最終那只巨黿無力逃脫,成為了商紂王的獵物。

商紂王大為欣喜,便將射獲得黿賜給作冊般。

作冊是商朝史官的稱呼,那為什么隨行官員那么多,商紂王偏偏將獵物賞給了史官呢?

原因很簡單,這并不是一次簡簡單單的賞賜,而是商紂王指派給史官的“任務”。

在獲得巨黿后,史官自然是不敢將其吃掉或用其他辦法進行處理的。

為了迎合商紂王,作冊般找來工匠命令他們根據這只巨黿的形狀,鑄造了一尊原模原樣的青銅器。

甚至還在這尊青銅器上留下了“32字銘文”,以此來描述商紂王的豐功偉績。

商朝晚期,在青銅上鐫刻銘文已經比較常見了,不過大多是一些百字以下銘文,而且大多都篆刻在青銅鼎這類物品上。

這種篆刻在動物青銅器上的可以說少之又少,因此這只“青銅黿”可以說極具價值。

時過境遷,隨著朝代的不斷更迭,“青銅黿”不知從什么時候起就消失。

而就在人們紛紛為這件珍貴青銅器的丟失而扼腕嘆息的時候,誰也不知道這只青銅器就靜靜地沉在洹水之中。

直到3000多年后,一位垂釣老農的偶然發(fā)現才使得這件青銅器重見天日。

一桿釣起18億

上世紀90年代,河南安陽有一位老農坐在河邊釣魚。

原本周邊是有不少人一同垂釣的,只不過由于始終釣不上來魚,所以其他人漸漸都轉移了陣地,只剩下老農懶的挪動、仍舊留在那里。

就在老農做好了空手而歸的準備的時候,突然間魚漂往下一沉,水面上也泛起了陣陣漣漪。

老農意識到這是有魚上鉤了,而且從魚竿上傳來的力量上來看,這魚恐怕還不小。

為了防止大魚掙脫,老農并沒有急于收購,反而是抓緊魚竿左右晃動了起來。

經常釣魚的朋友應當都知道,這是“遛魚”。

一方面能消耗魚的力氣,防止魚激烈反抗,另外一方面也能給予形成“錯覺”,好便于把它們拉到岸邊。

“遛”了一會后,老農覺得時機差不多了,便慢慢地將“大魚”往岸邊帶。

一切看著都非常順利,可是等到“大魚”上岸后,老人傻眼了,哪里有什么魚,分明是一團烏漆抹黑的垃圾。

上面隱約間還傳著一些水草,顯然已經沉在水底很久了。

希望破滅的老農有些泄氣,可是失望之余,他又不得不上前將自己的魚鉤給解下來。

可就是這么一解,老農發(fā)現不對勁了。

這個看起來烏漆抹黑的“垃圾”,竟然是金屬質地的,而且整體形狀像是一只“烏龜”。

莫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寶貝吧?

懷揣著這樣的心思,老農慢慢將東西清洗干凈,果然發(fā)現這是一只銹跡斑斑的金屬烏龜。

更令人驚奇的是,這只烏龜的后背還插著4根像樹杈一樣的棍子。

另外烏龜的背面還有一些斑駁的刻痕,整體來說就是非常怪異。

老人也吃不準這東西到底有沒有用,出于“釣魚佬永不空軍”的想法,這位老農最終還是將這只青銅烏龜帶回了家里。

老農的妻子也多次抱怨,說老農什么東西都往家里拿。

而這只烏龜,雖然看著有些奇怪,但是明顯不像是什么寶貝。

再說要是真的這么容易就能從河里釣出寶貝來,有哪里能輪得到老農呢?河邊不到處都坐著釣寶貝的人?

可不管妻子怎么說,老農就是不愿意將自己的青銅烏龜給丟掉,這也使得老農的妻子時常對他嘀咕這件事。

2003年,兩人在看電視的時候,偶然發(fā)現電視上有專家會幫助人免費鑒寶,妻子就開始勸說老農來,

“你不是說你那個龜是寶貝嗎?那你索性將它帶去給專家鑒定一下吧!”

老農一聽這話,覺得也有道理,于是還真的將烏龜帶到了鑒寶現場。

老農剛開始的時候心中非常忐忑,可出乎他意料的是,那些專家對這個烏龜非常感興趣。

經過一番鑒定后,他們判斷這是“青銅黿”,至少有著3000年的歷史,價值能夠達到驚人的18億!

專家甚至打趣老農道,“你這一桿可是價值18億呀!”

那么老農最終會如何處理這件國寶的呢?是留在手中,還是捐給國家?

老農的選擇

在鑒定出這是個國寶之后,專家就詢問了老農,愿不愿意將這件文物捐獻給國家。

而老農沒有猶豫,便滿面欣喜地答應了這件事情。

可能旁人覺得不理解,像這樣的國寶留在手中不好嗎?如果缺錢了,或許還能賣出去一夜暴富呢。

可實際上這種想法是錯誤的,老農選擇將文物交恩獻給國家,無疑是明智之舉。

首先,根據我國法律規(guī)定,非法所得的文物是不受到法律保障的。

在我國文物保護法中有明文寫出,只有從祖上傳下來的文物,或是通過合法拍賣、交易而來的文物才是受到法律保護的。

而如果是人們在野外意外撿到文物,那么有將其交給國家的義務。

如果將其私自留在手中,便已經是觸犯了法律,如果要妄圖對其進行交易,那就更嚴重了,一經發(fā)現必要接受法律的懲處。

其次,珍貴的文物需要最好的保藏,個人在這方面力有不逮。

像青銅器這類文物,最大的價值便是佐證歷史、推動考古工作的進行,為我們揭示數千年前的真相。

而這樣的東西,最好能夠穩(wěn)妥地保藏起來,留到后世作為考古成果的一個證據,但這一點個人是很難做到的。

且不說個人生活環(huán)境,不可能有政府那么穩(wěn)定,普通人在文物保護方面的知識也相當匱乏。

這種時候最好是將文物交出去,讓政府部門相關專業(yè)人士前來處理。

最后,這種國寶級文物,普通人根本不具備收藏的能力。

俗話說得好,塞翁失馬,焉知非福,這樣的國寶級文物看似是個香餑餑,可實際上卻異常惹人眼紅,可能會給普通人帶來殺身之禍。

歷史上發(fā)生的那些“匹夫無罪,懷璧其罪”的事情難道還少嗎?

與其將這樣的東西留在手中遭人覬覦,還不如索性捐給國家,讓它安安穩(wěn)穩(wěn)地待在博物館里,讓更多的人有幸能一睹其風采。

另外,根據我國法律規(guī)定,針對這種國寶級文物,如果保護不當,那么也是要承擔法律責任的。

所以直接交給國家相關部門來管理會更加的舒心、簡單。

那么是否有過個人撿到文物卻不上交,最終引發(fā)慘案的事例呢?

自然是有的,而且還不止一例。

曾經的錯誤

在內蒙古地區(qū)的張某,有一次他勞作之余跑到河里去抓野魚。

沒想到魚沒抓到,卻意外地從河里摸到了一塊銅牌,銅牌上還有一些他認不得的文字。

他當時沒當回事兒,往兜里一揣就繼續(xù)抓魚了,回到家后洗了洗銅牌才發(fā)現不對勁兒。

那銅牌閃閃發(fā)光,竟然像是金子!

撿到金牌的張某到處炫耀,可是卻無人相信,最終一怒之下他就來到了文物局,請專家們來鑒定金牌的真?zhèn)巍?/p>

專家在鑒定后判斷這是一塊出自遼國的金牌。

由于那一時期遼國并不擅長冶金,所以能夠產出這樣一個金牌是很不容易的,這樣稀有的文物極具考古價值,能夠填補歷史的空白。

在跟張某解釋清楚了這塊金牌的假之后,專家又詢問了他這塊金牌的由來。

當得知這是撿來的之后,專家便勸說他交給國家,而他則是眼神閃爍,說著要“回家和家人商量一下”。

專家當時不疑有他,便答應了這件事,萬萬沒想到一個多月上門的時候卻發(fā)現,張某竟然已經將金牌給溶解,然后打成了金鐲子!

如此珍貴的文物,就算不拿去研究,拿去拍賣也必然能拍出一個天價,可是張某卻將其熔解,然后打成了普通的手鐲,屬實是暴殄天物。

由于這件事發(fā)生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,當時文物管理法還不完善,且這塊金牌的價值并沒有達到國寶級。

所以最終并沒有追求張某的責任。

除此之外,針對文物上交,還有另外一個鮮明的例子,應當引起我們深思。

在陜西地區(qū),一位民工在工作的時候意外挖到了一個唐朝古墓,發(fā)現了一對金手鐲。

該手鐲的市場價值至少在3億元以上,即便如此,這位民工并沒有出于貪欲將手鐲給留下來,反而是交給了幫忙鑒定的專家,讓其上交給國家。

卻沒想到那位專家產生了私欲,通過不正當手段將手鐲扣留了下來,最終送給了女友。

他以為這個事情注定無人知曉,卻沒想到最終還是被人捅了出來,一位著名的考古學者,就這么被法律審判,成為了階下囚。

經過法院審理,這位考古學者、鑒定專家最終被判處12年有期徒刑,他所付出的代價不可謂不沉重。

可這只能說是他咎由自取,如果不是他貪欲橫生,妄圖將國家的財富撈到自己的兜里,也不會迎來這樣的結局。

文物大多價值不菲,人人都想要,可是我們不能將目光局限于個人,應當將目光放眼于整個國家。

如果人人撿到文物后都私藏,那么我們國家的考古工作該如何進行呢?

不僅如此,國家博物館里也會變得空空如也,我們再也沒有機會去見識到那些從幾千年文明里傳承下來的“瑰寶”,這對于我們來說是很悲哀的事情。

而更悲哀的是由于個人很難保護好文物,那些從幾千年歷史中傳承下來的東西,最終很可能毀在我們的手中。

因此,我們由衷的勸告大家,不要因為一己私欲,讓這些文化瑰寶斷了傳承,要共同建設和諧美麗的家園。

關鍵詞: 法律規(guī)定 如何處理 考古學者 偶然發(fā)現

責任編輯:Rex_01

推薦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