萬眾期待之中,截至北京時間11月7日20時28分,神舟十三號航天員翟志剛、王亞平先后從天和核心艙節(jié)點艙成功出艙。那一刻,中國航天史上誕生了一個新紀錄,王亞平成為中國首位出艙行走的女航天員,太空漫步的人類歷史進程中,終于第一次出現(xiàn)了中國女航天員的靚麗身影。
為了邁出這一步,我國為女航天員做了哪些準備?人類歷史上曾涌現(xiàn)出多少杰出的女航天員,她們有著怎樣的飛天壯舉?進入太空后,女航天員的任務分工是否有別于男航天員?對此,科技日報記者采訪了相關專家。
58載共有65個“她”造訪太空
“人類第一名女航天員曾是一名紡織女工。”中國航天科工二院研究員楊宇光向記者介紹。1963年6月16日,年僅26歲的瓦倫金娜·捷列什科娃成為首位造訪太空的女航天員。這一天,與尤里·加加林成為首位飛向太空的人類僅相隔2年。捷列什科娃也是迄今為止進入太空最年輕的女性。
此后的19年里,浩瀚太空都不見女航天員的身影。直到1982年,世界上第二位女航天員才踏入太空,她就是蘇聯(lián)的斯韋特蘭娜·薩維茨卡婭。“我國女航天員王亞平與她的經(jīng)歷非常相像。”楊宇光說,王亞平是中國第一位進入空間站、第一位出艙活動、首位2次進入太空的女航天員。這里的“中國”一詞替換為“世界”,就是薩維茨卡婭的輝煌航天史。
截至2021年11月,全球共有65位女性造訪太空(包括航天員和商業(yè)付費的太空乘客),約占全部太空造訪者的10%。其中美國女性最多,蘇聯(lián)、加拿大、日本、俄羅斯、中國分別有2名女航天員進入太空,英國、法國、韓國、意大利各有1位女航天員進入過太空。
“沒有女航天員參與的載人航天活動是不完整的。”楊宇光解釋說,人類進行載人航天活動,最終極的目的還是要遠征其他星球。普遍而言,男性在力量、邏輯思維、反應速度等方面的表現(xiàn)要優(yōu)于女性,但女性在語言溝通能力、理解能力以及工作的細致程度方面則更占優(yōu)勢。
“男女航天員有差異,也各有優(yōu)勢,可以形成有益互補。”楊宇光說。
身著定制艙外服進行太空漫步
11月7日晚,王亞平的出艙標志著中國女航天員首次實現(xiàn)“太空漫步”,她身著的新艙外服也在太空中首次亮相。
“艙外活動分為兩類。”楊宇光介紹說,一類是太空漫步,指在失重、微重力條件下進行的出艙活動;另一類是在月球表面進行艙外活動,屬于有重力條件下的活動。
楊宇光指出,為使王亞平順利執(zhí)行本次出艙任務,我國主要從兩方面做了充分準備,一是艙外服,二是對航天員進行嚴格訓練。
“國外女航天員出艙少的重要原因之一,就是沒有女性專用艙外航天服。”全國空間探測技術首席科學傳播專家龐之浩告訴記者,此次亮相的新艙外服由天舟三號貨運飛船運上太空,是專門為女性出艙活動設計的艙外航天服,尺寸大小按照王亞平身材專門設計,因此比較合身,可保證航天員動作靈活,減少體力消耗,提高工作效率。
“艙外服與太空環(huán)境之間存在約40千帕的壓差。在太空做‘踩油門’這個動作時,必須克服強大的內(nèi)外壓差才能實現(xiàn),極其消耗體力。”楊宇光指出,這套艙外服對下肢部分進行了版型優(yōu)化,使得膝關節(jié)和踝關節(jié)的對位更為準確,這就讓體型瘦小的航天員穿著更適體,更利于女航天員控制腳限位器來調(diào)整自身姿態(tài)和方向,順利執(zhí)行出艙任務。
為了“駕馭”艙外服,地面訓練中,王亞平穿著200公斤的水下訓練服,在中性浮力水池下工作五六個小時,訓練完手抖得都拿不住筆。“針對出艙訓練,我必須縮小和男航天員的差距。怎么縮小這個差距?就是練。”王亞平曾經(jīng)這樣說。
王亞平生性不怕吃苦、不服輸,為了提高自己的能力,她加大自己的訓練強度,為此甚至放棄很多假期。王亞平的體質(zhì)訓練教員提到,每次王亞平都要針對出艙任務加練臂力,練習抓握鉛球、俯臥撐、舉杠鈴等。體質(zhì)訓練中,她也總是走得最晚。
楊宇光回憶,他和王亞平初識是在2014年,那會兒王亞平剛從神舟十號飛船返回地球一年多,近年來她更是完全專注于航天訓練。“身著艙外服的航天員執(zhí)行出艙任務,行動和操作主要靠上肢。男航天員臂力、體型和臂展具有先天優(yōu)勢,女航天員要加強對加壓后艙外服的操控力,需要付出更多的汗水。”楊宇光說。
女性更適合長期載人航天任務
“女性在太空失重環(huán)境中雌激素和鎂的代謝方面優(yōu)于男性,體內(nèi)鐵的含量和產(chǎn)生的廢物也較低,所以不易出現(xiàn)血栓、鐵中毒、血管痙攣、心律紊亂等問題,更適合長期載人航天任務。”龐之浩介紹,經(jīng)過幾十年的研究和實踐,人們發(fā)現(xiàn),女航天員在航天活動中的作用與男航天員有所不同,女航天員在太空也有自己獨特的優(yōu)勢。
龐之浩具體介紹道,女航天員身材小巧,在太空行走時容易控制身體的移動,可更靈活地完成一些細致的作業(yè)。從生理構(gòu)造、心理素質(zhì)來講,女航天員對航天環(huán)境的適應能力更持久,耐寂寞能力較強,心理素質(zhì)穩(wěn)定;女航天員在某些方面感覺更加敏銳,心思更加細膩,考慮問題更加周全,處理問題更注意方式方法,語言表達和溝通能力也比較強;女航天員可為乘組帶來活力,男女一起工作可使雙方配合順暢,積極主動,工作效率高,錯誤率少;此外,女性上天也有利于全面開展醫(yī)學研究,沒有女性參與載人航天,空間生命科學研究成果是不完整的。
近年來,中國也在加大女性航天員的培訓。從2012年神舟九號飛船運送第一位女航天員劉洋進入太空,到今年王亞平成功出艙,都體現(xiàn)了中國航天在女性航天員培育方面作出的努力。
“針對女航天員,這次神舟十三號飛船任務對飛船和空間站進行了更完善的準備。”龐之浩說,此前發(fā)射的天舟三號貨運飛船就搭載有針對女性的服裝類貨物,包括適合女航天員的艙外航天服和其他衣服。另外,還有衛(wèi)生用品、化妝品等,都是給女航天員特地準備的。
未來,人類將有望登陸火星。龐之浩表示,由于去火星路途遙遠,所以無論從生理還是從心理上講,火星乘組最好能配備一名女航天員。
根據(jù)工作特點,職業(yè)航天員可分為飛行專家、任務專家,飛行專家都是從戰(zhàn)斗機飛行員中選拔,而任務專家不一定。縱觀世界航天史,女性在太空幾乎承擔過所有的航天“工種”,她們擔任過宇宙飛船駕駛員、航天飛機指令長、國際空間站站長,也有的是太空中的生物醫(yī)學專家、載荷專家。
“中國航天對女航天員的重視,可以體現(xiàn)出一種長遠太空探索的深度考量。”龐之浩說。
責任編輯:Rex_0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