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>人物 >

聚焦 ▏古詩詞正年輕 流行密碼是什么?

年初,東方衛(wèi)視推出文化節(jié)目《斯文江南》,邀請演藝名家及文化學者,用現(xiàn)代戲劇的“圍讀”結合中國傳統(tǒng)吟誦,對傳統(tǒng)文化進行創(chuàng)新性演繹,日前第一季收官,勾起了很多人的文化認同。

3月中旬,2022《中國詩詞大會》總決賽,冠軍姜震、亞軍滕凱楓都是警校生,季軍王軍則是一名石油工人??v觀播出以來六季獲獎者的身份,過億觀眾的追捧,折射出當下人們對詩詞的熱愛,以及詩教傳統(tǒng)對年輕人的影響。

在同類節(jié)目帶動下,抖音、B站、小紅書等新媒體平臺成為古詩詞普及的“第二戰(zhàn)場”,主打古詩詞文化的一批“UP主”涌現(xiàn),進一步降低了年輕人獲取相關知識的難度和門檻。古詩詞受到在電腦網絡、智能手機環(huán)境中成長起來的數(shù)字一代的追捧,流行密碼到底是什么?

受訪者一:左志南2010年獲四川大學文學博士學位,同年入武漢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,2012年7月出站后任教于西南民族大學,現(xiàn)為中國語言文學學院副教授、研究生導師。

手 記

今年開年,“詩詞”這個文化主題在電視節(jié)目和網絡平臺上表現(xiàn)突出,其中以《中國詩詞大會》《斯文江南》兩檔節(jié)目熱度為高,前者側重于古詩詞的競賽與解讀,后者側重于古詩詞的演繹與互動,兩者共同反映出一個值得關注的文化現(xiàn)象,即傳統(tǒng)古詩詞已融入了年輕人的精神世界。

其實,主打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的節(jié)目一直是各大電視媒體的???,《梨園春》《華豫之門》《武林風》等就頗具影響力。2016年初,《中國詩詞大會》第一季開播,以古詩詞為主打的文化節(jié)目迅速升溫,迎來了收視率和口碑“雙豐收”。在同類節(jié)目帶動下,新媒體積極跟進,抖音、B站、小紅書等平臺成為古詩詞的“第二戰(zhàn)場”,主打古詩詞文化的一批“UP主”涌現(xiàn),讓古詩詞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年輕粉絲。

近年來,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IP在影視領域大受追捧,如前些年火爆的動畫電影《大圣歸來》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就來源于對《西游記》和《封神演義》的改編。之后,更多的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被賦予了更加多元化的表達,比如火遍世界的故宮文創(chuàng),就是對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再應用和再“活化”的一個優(yōu)秀案例。在不遠的將來,一首詩詞、一個故事、一處古跡,都可能成為一部數(shù)字電影、一位虛擬人物、一處VR實景……屆時“九天開出一成都,萬戶千門入畫圖”“窗含西嶺千秋雪,門泊東吳萬里船”等千年前的景物,都將走出文字,直觀展現(xiàn)于我們眼前。

創(chuàng)新,使文化內容與數(shù)字科技碰撞出燦爛的火花。今天的《中國詩詞大會》《斯文江南》節(jié)目被追捧,就在于創(chuàng)新賦予傳統(tǒng)文化精華新時代的審美,甚至讓一些小眾的古詩詞也進入了年輕群體的視野。當然,這些只是一個新的起點,未來可期,這樣的責任,其實就擺在你、我、他的面前。

密碼

“美、近、育”有機融合

進入21世紀以來,周杰倫的歌曲深受年輕人追捧,其中的“中國風”,如《青花瓷》《煙花易冷》等,更是深入人心,這些歌的流行,完全源自中國古典詩詞的魅力。

古詩詞在年輕一代中引起共鳴,個中密碼首先在于“美”。從先秦時的《詩經》《楚辭》,漢代的《漢賦》,唐代的詩,宋代的詞,元代的曲,我們能切身感受到古人對美的感知,這個美,來自自然,亦來自人世間。詩詞是什么?在西南民族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副教授的左正南眼中,它是內恕孔悲的仁者情懷,是高雅得體的義者風范,也是自然高逸的智者智慧。這種蘊藏在古代詩詞中的“美”與情懷,具有一種特質,它超越了國家、民族和意識形態(tài),跨越歷史長河,時至今日,依然直指人們的精神需求。

詩詞中的精神力量是不容忽視的,它根植于民族的血脈與記憶,時刻影響著中國人的生活。古詩詞的感染力極強,提到春天,你腦海中就能浮現(xiàn)“春眠不覺曉,處處聞啼鳥”;提到悲情,就能想到“出師未捷身先死,長使英雄淚滿襟”;提到愛情的失意,就不由自主地要詠誦“人生若只如初見,何事秋風悲畫扇”……擁有一定閱歷的人能夠在古詩詞上找到共鳴,年輕人同樣也能在其中得到滋養(yǎng)和激勵。

第二個流行密碼,即在于“近”。客觀來說,古詩詞離老百姓的生活是不“近”的。在今天的生活中,除了特定場合,我們很少會在生活里吟詩作對,而且古詩詞中的大量典故也讓人難解。比如“在天愿作比翼鳥,在地愿為連理枝”,白居易《長恨歌》的這一聯(lián)大家都熟悉,但比翼鳥的典故,知者卻不多——比翼鳥又名“鶼鶼”,傳說中只有一只眼、一只翅膀,所以一定要兩只在一起才能飛。再比如柳永的《雨霖鈴》,“寒蟬凄切,對長亭晚”,這個“長亭”指古代驛站十里設一長亭,五里設一短亭,后來延伸成為送別之地的代稱。

所以,《斯文江南》《中國詩詞大會》等電視節(jié)目,不僅有人吟詩,還有專家解讀,甚至會還原創(chuàng)作的社會背景和故事細節(jié),這樣,就讓古詩詞的傳播從單向吟誦變成了雙向互動,雅俗共賞,拉近了古詩詞與現(xiàn)代生活的距離。拉近了距離,就讓更多的年輕人理解詩詞蘊藏的智慧與美妙,進而能更深地接觸傳統(tǒng)文化的精髓。

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愛上古詩詞,密碼之三在于“育”,來自國家層面對教育資源和教育模式的整合與更新。2008年前后,教育部提倡在大學教育中開設大學語文等通識類課程,進一步完善了傳統(tǒng)文化在教育中的短板。雖然小學、初中、高中階段,孩子們也學過一定的古詩詞知識,但那大多是為應試服務,一來數(shù)量有限,二來理解不夠深入。進入大學階段,一方面隨著年齡的增長,學生理解力有了顯著提高,另一方面也有足夠時間去學習了解自己喜歡的詩詞。這樣一來,古詩詞在年輕人中的受眾面就擴大了。

當然,文史類學科有一個特點,那就是易學難精,門檻很低,但要深入研究,難度就非常高了?,F(xiàn)在抖音、B站、小紅書等平臺上,很多主打傳統(tǒng)文化的“UP主”也在進行古詩詞解讀,不斷降低獲取相關知識的難度和門檻,對電腦網絡、智能手機環(huán)境中成長起來的數(shù)字一代而言,客觀上起到了良好的傳播效果。

① 第一季冠軍殷怡航,95后,當時為華東政法大學學生

② 第二季冠軍武亦姝,00后,當時為高中生

③ 第三季冠軍雷海為,80后,外賣小哥

④ 第四季冠軍陳更,90后,北大工科博士

⑤ 第五季冠軍彭敏,80后,北大中文系碩士

⑥ 第六季冠軍姜震,00后,鐵道警察學院大三學生

圖據央視截屏

流派

學院派與新媒體派合力傳承

古詩詞的推廣也是有流派之分的,左志南將其分成了“學院派”與“新媒體派”兩大類。

學院派主要在高校教育中,以高校教師為主體,以高校教材為基礎。有著“穿裙子的士”美譽的葉嘉瑩,就是廣義學院派的代表人物之一。在古詩詞的解讀上,學院派講究嚴謹,以最權威最官方學術的解釋為基調,盡量避免解讀時融入自己的價值觀。不過,因為每位老師的教育手段不同,具體操作上也會有區(qū)別。

左志南認為,如果對學院派再細分,自己應該算是“親證派”的一員。平時,左志南會嘗試創(chuàng)作古體詩,但創(chuàng)作的源動力不是要成為“李杜蘇黃”那樣的大家,而是要熟悉古體詩創(chuàng)作的規(guī)律,學以致用于教學。

據了解,除“親證派”外還有“體驗派”,有的老師會和學生一同穿上古裝,在合適的場景中一起吟誦古詩詞,讓學生在場景中感同身受,加深對古詩詞的理解。

學院派之外的古詩詞推廣者都歸屬于新媒體派,包括現(xiàn)在關注度較高的電視節(jié)目《斯文江南》《中國詩詞大會》,也包括在網絡上粉絲眾多的六神磊磊、安意如等作家。相對于學院派來說,新媒體派對古詩詞的表達更加生動,更加貼近現(xiàn)代生活,更容易引起人們的認同。因為新媒體追求“短平快”,同時要足夠博人眼球,因此切入的角度就可能“劍走偏鋒”,比如“十年生死兩茫茫”,新媒體派可能會從蘇軾和亡妻的愛情故事去解讀,而忽略了《江城子》本身的文學價值和時代背景。

對新媒體派再進行細分,則可以分成自己動手寫詩的“創(chuàng)作派”,六神磊磊、安意如等人的“闡釋派”,《斯文江南》模式的“演繹派”,《中國詩詞大會》模式的“競賽派”等,不一而足。

在左志南看來,無論學院派還是新媒體派,都有著各自的特點,也有著各自的局限,但在對古詩詞的普及推廣上,卻形成了不同層面、不同方向的合力,喚起了人們內心對詩意的向往,客觀上為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在青年一代中的傳承起到了積極推進作用。

契合

每個年輕人天生就是詩人

古人帶著同情心寫詩,把自然的一草一木、生活的一事一物都視作生命的一部分,詩句中藏滿了自我的精神歸屬和人間情事。從先秦到兩漢,再到唐宋元明清,那些流傳至今的古詩詞蘊藏了豐富的生命情感,至今仍然為人們提供著強大的精神動力。

就本質而言,古詩詞屬文學文本,按符號論美學的理論,文學文本的特質并不僅是單一的信息傳遞,而是以所傳遞的信息為內核,形成一個巨大的“暈圈”,這“暈圈”就是作者的綜合情感體驗,是一種意境化的美學展現(xiàn)。左志南舉例說,王維的《竹里館》,“獨坐幽篁里,彈琴復長嘯。深林人不知,明月來相照”,其信息就是一個人在明月之夜,于竹林中撫琴。王維要表達的僅限于此嗎?非也,那更是一種屏絕人事的高冷與孤獨,還有耽于這種孤獨的孤芳自賞。

這種意境“暈圈”,正是古詩詞的人文內涵和魅力所在。客觀上講,古詩詞本身并不產生經濟價值,你很難說一首詩值多少錢,但它陶冶情操,提供難以用金錢來衡量的精神動力和營養(yǎng),正是這個時代所需要的社會價值。當你身處逆境,“長風破浪會有時,直掛云帆濟滄海”能給你力量;當你寫作行文,合適得體的詩句讓文章立時增色;當你面對流言蜚語,或許一句“千磨萬擊還堅勁,任爾東西南北風”,就能讓你視困難為云淡風輕……

北大教授錢理群在其所編的《未名詩歌分級讀本》序言中引用一位中學教師的話,“每個人一生中都會有一段詩意盎然的歲月,更何況混沌初開的青春期,迷茫執(zhí)著的深情,敏感纖細的心靈,只有詩歌才能訴說滿腹的心思,書寫對生活的最初感應,在某種程度上,每個年輕人天生就是詩人?!?/p>

96歲的葉嘉瑩告訴我們,她一生經歷了很多苦難和不幸,卻一直保持著樂觀、平靜的態(tài)度,“這與我熱愛古典詩詞的確有很大的關系?!?/p>

左志南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,“作為傳統(tǒng)文化的智慧結晶,古詩詞在高效率快節(jié)奏的現(xiàn)代社會,豐富精神世界,滋養(yǎng)人心,成為一種難以估量的精神動力?!边@,對古詩詞成為當下年輕人精神一角的流行密碼,大概也是一種旁注。

對 話

關于熱愛、傳承與創(chuàng)新

受訪者二:楊鵬威 95后,中國古代文學專業(yè)、唐宋文學方向研二學生

記:就你觀察,現(xiàn)在的年輕人對古詩詞的接受和喜愛程度如何?

楊:在我周圍,年輕人對古詩詞的關注度非常高。現(xiàn)在微信公眾號、B站、抖音、知乎等新媒體平臺上有很多網詩群、傳統(tǒng)文化群,里面的主力成員基本是在校大學生、研究生。我比較熟悉的一個網詩群叫“流觴亭詩社”,一個活躍在高校的古典詩詞愛好者團體,詩社名稱取自“流觴曲水,暢敘幽情”之意,以詩詞創(chuàng)作為核心,并嘗試通過詩歌舞蹈結合、詩琴吟誦結合、詩書畫印結合等形式來演繹古詩詞。

此類古詩詞新媒體平臺還有很多,除了流觴亭詩社,還有長安詩社等,這些詩社對吸納社員有著非常嚴格的考核標準,即便如此,關注度、參與度依然很高,充分說明當下年輕人對古詩詞的喜愛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現(xiàn)象。

記:年輕人群體對于古詩詞的推廣,有著哪些優(yōu)勢?

楊:我覺得優(yōu)勢主要體現(xiàn)在兩個方面,第一, 90后、00后乃至10后從小生活在網絡時代,對各種網絡平臺、應用、技術都比較熟悉,他們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很強,現(xiàn)在很多新媒體平臺,如抖音、快手、B站、知乎等,很多UP主都是年輕人,他們以獨特的視角和極具時代特性的表達來闡釋古詩詞,極具可讀性與可看性。

第二,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,年輕人的自身修養(yǎng)也提高了。像我關注的流觴亭詩社,大多都是本科以上學歷,還有極大比例的碩士。社員所學專業(yè)不盡相同,除了漢語言文學相關專業(yè),還有市場營銷、工商管理、電子信息等領域,他們更容易形成一個從創(chuàng)作到制作再到運營的專業(yè)團隊,從而以專業(yè)手段來對古詩詞進行多元化、多形式的推廣。

記:在推廣、普及、傳承傳統(tǒng)文化方面,年輕人有著很強的創(chuàng)新力。

楊:是的,現(xiàn)在很多年輕人以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為藍本,創(chuàng)作出各種各樣的文創(chuàng)產品,比如故宮的文創(chuàng)團隊,他們當中很多都是90后,他們設計創(chuàng)作出了行銷世界的文創(chuàng)產品,也用優(yōu)秀的新媒體技術為故宮旅游帶來了全新體驗,用VR技術呈現(xiàn)一個全新的故宮,真的很厲害。新時代背景下,新媒體為傳統(tǒng)文化提供了絕佳的傳播平臺,而數(shù)字技術,則為傳統(tǒng)文化再創(chuàng)作提供了無限可能。

畫游千里江山——故宮沉浸藝術展觀體驗 新華社資料圖片

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記者 吳亦錚

關鍵詞: 傳統(tǒng)文化 流行密碼

責任編輯:Rex_01

推薦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