諸葛亮在《誡子書》中希望兒子“儉以養(yǎng)德”,這與諸葛亮早年躬耕隴畝的經(jīng)歷有關(guān)。圖為湖北襄陽古隆中的躬耕亭,是清朝康熙五十八年(1719年)鄖襄觀察使趙宏恩維修諸葛亮故居時新建的紀念性建筑。(陳彧之 攝)
(相關(guān)資料圖)
竹林七賢是古代一個十分流行的繪畫題材,1960年考古學家在江蘇南京西善橋?qū)m山大墓發(fā)現(xiàn)了一套完整的描繪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的畫像磚,現(xiàn)藏南京博物院,這里展示的是拓本(部分),可以清晰看到磚的痕跡。左邊的是嵇康,右邊的是阮籍。嵇康曾留下長篇《家誡》,鼓勵兒子立志,阮籍也有教子故事流傳后世。(圖片來源:南京博物院官網(wǎng))
淡泊明志 寧靜致遠
三國時期,群雄逐鹿,英才輩出,彼此之間,斗智斗勇,為今人留下了生動的三國故事。在我們激賞三國人物運籌帷幄的智慧、俠肝義膽的忠勇時,容易忘記這一時代誕生了一些對后世影響深遠的家訓文獻,正是通過這些文字,我們得以見識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中三國人物內(nèi)心深處的柔軟。
三國時期的諸葛亮,不僅以雄才大略而著稱于世,亦以家教有方而為后世推崇。翻開《諸葛亮集》,在《隆中對》《前出師表》《后出師表》這些光耀千古的名篇之中,有他寫給家人的幾封家書,其中最知名者是《誡子書》。這封家書是諸葛亮于臨終之際,寫給年僅八歲的兒子諸葛瞻的。
諸葛亮常與在東吳為官的兄長諸葛瑾通信,他有時也會提到自己的養(yǎng)子諸葛喬、兒子諸葛瞻。他不無擔憂地寫道:“瞻今已八歲,聰慧可愛,嫌其早成,恐不為重器耳。”這封家書寫于蜀漢建興十二年(234年),諸葛亮在這年十月病逝于五丈原,他的北伐大計最終沒有實現(xiàn),可謂“出師未捷身先死,長使英雄淚滿襟”。
諸葛亮的《誡子書》很短,只有86字:“夫君子之行,靜以修身,儉以養(yǎng)德,非淡泊無以明志,非寧靜無以致遠。夫?qū)W須靜也,才須學也,非學無以廣才,非志無以成學。淫慢則不能勵精,險躁則不能治性。年與時馳,意與日去,遂成枯落,多不接世,悲守窮廬,將復何及!”
這封家書的關(guān)鍵詞是“靜”。在諸葛亮看來,一個人修養(yǎng)自己的心性要靜,一個人精進自己的學問也要靜,如此便要與一系列負面的品質(zhì)劃清界限,如傲慢、驕躁、奢侈等。
諸葛亮在家書中說到的“儉以養(yǎng)德”,是他對兒子的期望,也是他的生活寫照。諸葛亮早年躬耕于隴畝,在簡陋的草廬中過著貧寒的生活,及至任蜀國丞相,“資仰于官,不自治生”。他在向蜀后主劉禪的自表中,說到自己的家計,“今成都有桑八百株,薄田十五頃,子弟衣食,自有余饒”,他即將再次開啟北伐的征程,倘若死于疆場,諸葛亮對自己的后事如此安排,“不使內(nèi)有余帛,外有贏財”。
在《誡子書》的最后,諸葛亮說年華易老,茁壯的大樹轉(zhuǎn)眼就枯敗了,倘若年少不努力,不能以靜修養(yǎng)自己的心性、精進自己的學問,怎能接續(xù)前人的事業(yè),最終悲守窮廬,追悔莫及。
《誡子書》雖然篇幅短,但內(nèi)涵深刻,辭約而旨豐。古人既對諸葛亮推崇備至,對這篇《誡子書》也贊許有加,認為可為家教之典范。西晉末年,北方少數(shù)民族紛紛入主中原,建立政權(quán),開啟中國歷史上的“十六國時期”。其中西涼的建立者李暠對文學、儒學都較為重視。他曾效法王羲之等名士上巳日曲水流觴、吟詩作對之雅事,在此場合中教育諸子在戰(zhàn)事之余可讀一讀諸葛亮的家書。李暠說:“古今之事不可以不知,茍近而可師,何必遠也。覽諸葛亮訓勵,應璩(三國時魏國大臣)奏諫,尋其終始,周孔之教盡在中矣。為國足以致安,立身足以成名,質(zhì)略易通,寓目則了,雖言發(fā)往人,道師于此?!?/p>
人當立志 守志當固
諸葛亮除了這篇《誡子書》外,還有一篇《誡外甥書》。諸葛亮有兩個姐姐,分別嫁給了當時荊州的名門蒯家、龐家。諸葛亮的《誡外甥書》通篇突出一個“志”字,開篇說:“夫志當存高遠,慕先賢,絕情欲,棄疑滯,使庶幾之志,揭然有所存,惻然有所感。”大丈夫立志就要立大志,應以先賢為榜樣,去除私欲,胸懷天下,胸懷天下就要有廣闊的視野,不能眼中只有瑣碎之事,為瑣碎之事而分散了主要精力。接著諸葛亮說為人要能屈能伸,善虛心問學,去除個人的好惡之情。最后諸葛亮在家書中說:“若志不強毅,意不慷慨,徒碌碌滯于俗,默默束于情,永竄伏于凡庸,不免于下流矣!”
諸葛亮的《誡子書》和《誡外甥書》,采用基本相同的論述結(jié)構(gòu),先提出自己對后代的期望,應具備怎樣的品質(zhì),再從反面說沒有這樣的品質(zhì)會怎樣。
在兩封家書中,諸葛亮都提到了立志的作用。三國時期,另一封廣為流傳的家書對立志的強調(diào)更甚,開篇便驚世駭俗地說:“人無志,非人也?!边@封家書是嵇康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寫給兒子嵇紹的《家誡》,當時嵇紹僅十歲。
在嵇康看來,一個沒有志向的人,根本稱不上一個真正的人。君子立志,“自當量其善者,必擬議而后動”,立志要以善為準則,要謀定而后動。在追求自己的志向時,嵇康突出心的力量,要有堅韌的心力,“口與心誓,守死無貳,恥躬不逮,期于必濟”,反之“心疲體解,或牽于外物,或累于內(nèi)欲,不堪近患,不忍小情”就會產(chǎn)生動搖的情緒,這就容易否定自己的志向。
嵇康在《家誡》中提到了四位守志堅固的模范:“若夫申胥之長吟,夷齊之全潔,展季之執(zhí)信,蘇武之守節(jié),可謂固矣。”商周易代時伯夷叔齊不食周粟的故事,漢武帝時蘇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持節(jié)不屈的故事,可說相當經(jīng)典了。這里主要介紹一下申胥之長吟、展季之執(zhí)信的故事。
申胥即申包胥,是楚國大夫。他與伍子胥曾共事,伍子胥為報復楚國,遠走吳國,申包胥表示伍子胥能報仇成功,他也必能復興楚國。楚昭王十年(公元前506年),吳國攻打楚國,申包胥來到秦國求援。申包胥苦說無效,遂“依于庭墻而哭,日夜不絕聲,勺飲不入口七日”,終于打動了秦哀公,秦國派車五百乘救楚。
至于展季,就是魯國大夫柳下惠。齊國攻打魯國,索要魯國的珍寶岑鼎。魯國國君舍不得岑鼎,打算用一個其他的鼎送去。齊國點名以誠信聞名的柳下惠,表示柳下惠說此鼎是岑鼎,那我們就接收了。魯國國君找到柳下惠,柳下惠卻不愿意撒謊,魯國只好將岑鼎運到齊國。
嵇康的《家誡》篇幅不短,講立志的第一段最常被提及,此后的段落則是嵇康誡子謹言慎行,不該強勸人酒等內(nèi)容。如嵇康希望兒子“不須作小小卑恭,當大謙裕;不須作小小廉恥,當全大讓”,有的人善于在小節(jié)上極盡表演之能事,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卻模棱兩可,這是嵇康不認可的。又如嵇康希望兒子“匹帛之饋,車服之贈,當深絕之”,要有勇氣拒絕薄義重利的世俗,而能重義輕利,因此他希望兒子若見窮苦潦倒而可以賑濟的人,應當“見義而作”。
學者提到這篇家書時,多認為凌亂散漫,這是有原因的。曹魏景元四年(263年),嵇康因遭人構(gòu)陷,被司馬昭投入大獄,他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在獄中寫下了這封家書。
嵇康被害前,曾當眾彈奏一曲《廣陵散》,并宣布“《廣陵散》從此絕矣”。他冷靜面對死亡,但在寫給兒子的家書中卻透露出無奈、不舍,故而行文不再那么講究。但在不夠考究的文字背后,今人看到了一片深沉的關(guān)心。
魏晉之際是“竹林七賢”生活的時代,嵇康是七賢之一。竹林七賢并未像有的繪畫作品表現(xiàn)的一樣,曾相約共聚于竹林之中。竹林七賢作為魏晉風度的代表,留下了許多奇談,奇談的背后卻是朝不保夕的焦慮。他們在面對后代時,大多不希望他們效法自己,嵇康如此,阮籍也是如此。竹林七賢中,阮籍和他的侄子阮咸占據(jù)了兩席,阮籍訓導兒子阮渾時,曾說侄子阮咸已經(jīng)變成我這樣的人,你不得再重蹈覆轍。
言則忠信 行則篤敬
歷史文化名城湖北襄陽是孟浩然的家鄉(xiāng)。孟浩然有一首常被引用的詩:“人事有代謝,往來成古今。江山留勝跡,我輩復登臨。水落魚梁淺,天寒夢澤深。羊公碑尚在,讀罷淚沾襟?!痹婎}是“與諸子登峴山”。
峴山在襄陽城東南,歷代文人墨客慕名前往,留下許多詩文。所慕之一,是峴山上的羊公碑,是為了紀念羊祜所立,襄陽百姓愛戴羊祜,見碑思故人,忍不住流眼淚,故而此碑又被稱為墮淚碑。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馬致遠,在一首散曲中寫道:“畫籌計,墮淚碑,兩賢才德誰相配?一個力扶漢基,一個恢張晉室,可惜都壽與心違”,將羊祜與諸葛亮相提并論,兩人才德俱高,可惜都不夠長壽。
羊祜由曹魏入西晉,是建立西晉的功臣,他曾長期鎮(zhèn)守襄陽,保境安民、擴大屯田、發(fā)展教育,得到襄陽百姓的愛戴,他的這一系列措施也為西晉平定孫吳打下基礎(chǔ),不過羊祜有生之年并未見到孫吳平定。
羊祜出生于一個名門望族,年少時就被人看出未來“必建大功于天下”。后來,他果然在疆場上立功,同時他也是一個“博學能屬文”的人。羊祜留下的文字不多,其中有一篇簡短的《誡子書》。羊祜先簡要回顧自己年少時的經(jīng)歷,謙虛地說自己不如父親,繼而擔心下一代不如自己。為此,他希望下一代認識到“恭為德首,慎為行基”,“愿汝等言則忠信,行則篤敬。無口許人以財,無傳不經(jīng)之談,無聽毀譽之語”,如果言行不講忠信,就有可能受到別人批評,甚至觸犯刑律。羊祜希望兒子將父親的話常記心中。
《晉書》中還有一則這樣的故事,說的是羊祜的女婿曾勸他“有所營置,令有歸戴者,可不美乎”,即要置辦一些產(chǎn)業(yè),來籠絡(luò)一些人使其擁戴羊祜。羊祜默然不應,但他決定將此事當做家教的材料,召來諸子說:“此可謂知其一不知其二。人臣樹私而背公,是大惑也。汝宜識吾此意?!?/p>
羊祜在鎮(zhèn)守襄陽時,曾與友人鄒湛等登臨峴山。羊祜感慨萬千:“自有宇宙,便有此山。由來賢達勝士,登此遠望,如我與卿者多矣!皆湮滅無聞,使人悲傷。”鄒湛寬慰羊祜,您“德冠四?!?,有美好的名聲,一定會與這座山一起傳下去,至于我這樣的平凡之輩,確如您所言,將湮滅無聞。
孟浩然的詩足以證明羊祜的擔心是多余的,羊祜一直為后世銘記,孟浩然在詩中以功成名就的羊祜來對比懷才不遇的自己,他的愁緒也為后世銘記,這便是文字的力量,這便是傳承的力量。諸葛亮、嵇康、羊祜的誡子書,距今已有1800年以上的歷史,有力量、有啟發(fā)的文字,總是能夠經(jīng)歷歲月的淘洗,為后世銘記。
關(guān)鍵詞: 竹林七賢 三國時期 儉以養(yǎng)德
責任編輯:Rex_1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