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2月9日,中影董事長傅若清(左二)、導演郭帆(中)等人參加《環(huán)球人物》雜志社、中影股份有限公司、人民文娛聯(lián)合主辦的圓桌對談。
(資料圖片)
2023年1月29日,再次看完《流浪地球2》的劉慈欣發(fā)了條微博——對于這部他本人署名監(jiān)制的電影,他的感觸是“仍然很震撼,影片信息量巨大,每次都能發(fā)現新的細節(jié),有新的感覺,耐人尋味”。
在春節(jié)后第二個工作日的中午,空氣里彌散著慵懶的、暖洋洋的“節(jié)后綜合征”的氣息,這條微博迅速擊破寧靜,掀起網絡的歡呼:“電工的贊許?!薄皝碜阅镒雨P工程師的肯定?!薄靶∑魄驔_沖沖!”——“小破球”是網友對《流浪地球》電影的昵稱。
嚴格地講,《流浪地球2》的故事情節(jié)與原著關聯(lián)度很低。劉慈欣自己也說:“它和我的小說原著沒有什么關系了,它完全是影片創(chuàng)作團隊原創(chuàng)的一部作品,這給人一個很大的鼓舞?!钡鐚а莨珜Α董h(huán)球人物》記者所言:“《流浪地球》無論第一集還是第二集,精神內核都是劉慈欣的。第一集大劉老師也沒有參與編劇,可它的內核是從原著里摘取的一段話,就是地球經過木星時見到的壯麗景象。我們根據這個景象展開故事。第二集的內核是原著結尾處更抽象的一句話,‘當人類又看到了藍天,當鮮花重新掛上枝頭’,我們又根據這句話去延展劇情?!?/p>
100年的編年史,10萬字的“世界觀”
在劉慈欣的作品里,《流浪地球》不算很搶眼的一本,它是2.2萬余字的中篇小說,在“剎車時代”“逃逸時代”“叛亂”“流浪時代”4個章節(jié)里,講述了面對太陽氦閃危機時,人類決定實施一項耗時2500年的自救計劃:建造行星發(fā)動機把地球推離太陽系。主人公出場時是一個孩子,他出生在“剎車時代”結束、地球停止轉動的最后一個日落時分,從小就看夠了“飛船派”和“地球派”的爭斗。在“逃逸時代”,他經歷了地下城的生活,遇到了愛情,生育了后代。地球平安經過木星后,妻子卻投入了“飛船派”的叛亂,她和他們不相信太陽會發(fā)生氦閃。結果,就在“地球派”被集體處死的時候,太陽氦閃發(fā)生了。地球終于進入“流浪時代”,他孤獨地幻想著不知所蹤的妻子、藍天和鮮花。
這個故事首發(fā)于2000年的《科幻世界》上。整整15年后,科幻迷郭帆接到了中影股份制片公司總經理凌紅的電話。見了面,凌紅擺出3部可供改編的劉慈欣小說,分別是《流浪地球》《微紀元》《超新星紀元》。
郭帆看過劉慈欣所有的作品,第一反應就是拍《流浪地球》——它講的是“近未來”,另兩部講的是“遠未來”,電影畢竟是用影像說話,“近未來”的具象化更容易被觀眾接受。
如何豐富劉慈欣的科幻宇宙呢?對一部科幻電影來說,比劇本更靠前的是“世界觀”。劉慈欣的小說以視角宏大見長,但電影人要用大量的細節(jié)建構一個故事中的世界,建構的程度越細,故事的可信度就越高。
地球啟動流浪時,社會的政治、經濟、文化形態(tài)是什么樣的?沒有了白天和黑夜,人類怎樣生活?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如何變化?郭帆說,籌備第一集時,主創(chuàng)團隊先寫出100年的編年史,再以此為基礎做劇本、寫故事。他特別提到,劇組引入了多位來自中科院的科學顧問,“多虧了他們,這個想象中的世界初見規(guī)模”。
到了第二集,“世界觀”部分超過10萬字,是原著字數的4倍之多。其中有大線條:中國政府率先提出“移山計劃”,利用1萬臺行星發(fā)動機、花費2500年時間,推動地球進入半人馬座阿爾法星系;“數字生命計劃”的支持者們則傾向于讓人類在虛擬世界獲得永生。兩方交戰(zhàn),成了影片中的另一個主要矛盾。
也有奇觀和細節(jié):高聳入云的太空電梯,震耳欲聾的行星發(fā)動機,還有月球空間站、智能機器人,等等。《流浪地球2》走出了地下城,將視野推向宇宙。
《流浪地球》中的“上海三號”行星發(fā)動機。
在“世界觀”建構的過程中,劇本、美術等部門自然而然地參與進來?!?00年之后的會議室什么樣?需要概念設計師畫出來。這會刺激到寫的人:原來這里有個特別奇怪的燈。他又會根據這個燈再想一些新點子?!澜缬^’的寫作,以及之后的劇本創(chuàng)作都是這樣做的,文字跟圖像不停地去碰撞。這是一個相互遞進的過程?!惫f。
《流浪地球》看哭了正在美國留學的駱翼云?!坝捌锏募覉@情懷和回家的呼喚讓我感同身受,我當時就想,有機會一定要跟這幫人一起做電影?!焙髞?,她真的成為《流浪地球2》科學團隊的執(zhí)行制片人、“世界觀”執(zhí)筆。
在駱翼云的講述中,《環(huán)球人物》記者深切地感受到,劉慈欣筆下的《流浪地球》宇宙是如何一點一滴構建的。每一個不起眼的細節(jié)和一閃而過的瞬間背后,都有著繁復的工作量。她舉了個例子,地球在流浪期間緩慢降低了自轉速度,所以電影里的2058年采用了“一天60小時制”的設定。到拍攝時,這給劇組帶來很多“燒腦”的問題:攝影組要考慮60小時內的晝夜變化和太陽光線角度;平面部門要結合劇情中的日期制作相關道具;UI部門(軟件設計部門)要在屏幕內容上呈現相應時間;海外協(xié)拍組要考慮其他國家的時差問題,比如月球危機中各國大約是幾點,倒計時顯示還有70多個小時的紐約是日還是夜?“從導演到場記,劇組全體工作人員都很崩潰?!?/p>
為了讓“世界觀”細節(jié)合理,原有的劇情可能被徹底改變。編劇團隊在構思“炸月球”時,曾經想過用“彈幕”計劃——在太空電梯上加裝大炮,向月球密集發(fā)射彈丸。這樣的方案顯然極具視覺表現力。但天體物理組和理論物理組經過計算后認為不可行。駱翼云說:“最終,‘世界觀’團隊和科學顧問團隊細化了方案,用發(fā)動機推走月球的‘逐月’計劃和‘相控陣列核爆月球’的場景才最終呈現在大銀幕上。這些討論,改變了原劇本近1/3的劇情,美術團隊為此‘痛哭流涕’:又白做了!又要重做了!”
《流浪地球2》中的“相控陣列核爆月球”場景。
重工業(yè)美學風格,未來的紀錄片
2019年,劉慈欣第一次坐在影院里看《流浪地球》??粗约合胂蟮奈淖肿兂缮鷦拥挠跋?,他說:“這可能是作為科幻小說作者最幸福的時刻?!?/p>
郭帆告訴《環(huán)球人物》記者,拍完第一集時,他跟劉慈欣有一次討論:“什么樣的科幻片在你眼中更有意義?”劉慈欣回答,是未來的歷史,是未來的紀錄片。
這句話奠定了《流浪地球2》的風貌?!拔覀儤O盡所能,去呈現出一部紀錄片的樣貌,讓幾十年后的觀眾看這部電影時會覺得在看紀錄片。”郭帆說。
“未來紀錄片”決定了觀眾看到的場景和特效應該具備怎樣的質感。不同的美學流派有不同的質感,郭帆最終選擇了重工業(yè)美學風格,并與中國現實情況相結合,因為這是“跟中國人有情感連接的工業(yè)設計風格”。
這種美學風格呈現為具體的實物時,包括較多的直線造型、粗糲磨損的表面、大面積中性色彩的鋪陳……從置景到道具,所有視覺所及之處,都是美術的工作落點。美術指導郜昂已無法統(tǒng)計自己畫了多少張草圖——和郭帆一樣,他一天的最長工作時間達到20多個小時。
《流浪地球2》拍攝現場處處體現著重工業(yè)美學風格。
《流浪地球》中最悲壯的情節(jié),是主人公劉培強駕駛空間站撞向木星。郜昂為空間站增加了一些使用痕跡和做舊質感,整體設計偏寫實,以幫助觀眾進入情境?!熬透覀內タ捶孔右粯?,普通人家跟樣板間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樣的,樣板間沒有人的氣息?!臂汉蛨F隊有共識,不能做“樣板空間站”。
《流浪地球》有2003個視效鏡頭,1萬余件道具,全部置景面積展開近10萬平方米;到了《流浪地球2》,這些數字變成了:6000余個視效鏡頭,9.5萬件道具和服裝,102個科幻類主場景,置景展開面積超過90萬平方米。
如果一開始就知道這個數據變化,郜昂也會倒抽一口涼氣的?!芭牧说谝患?,并不是說拍第二集就有很多經驗了?!眻鼍吧墸?guī)模升級,工作量也成倍增長,新問題層出不窮。就拿外骨骼裝甲來說,從第一部的十幾套到第二部的需要量產,郜昂只能重新尋找技術和設計支撐。
第二集一開頭,太空電梯直插云霄,這個恢弘磅礴的想象其實來自劉慈欣最負盛名的代表作《三體》。為了更有真實感,郜昂吸納了飛機客艙等生活元素,選擇鈦納米管作為推進鋼纜。從概念設計到成品,跨度長達兩年。
最終,第二集寫實的重工業(yè)美學風格得到了劉慈欣的認可。他說:“在我看來真正拍得好的科幻電影,看上去都像歷史片,都很有歷史的那種厚重感、沉重感、滄桑感,《流浪地球2》這方面做得很好。你仔細看看它那些設計,充滿了那種工業(yè)化的粗糙感,是很滄桑很硬朗的東西,不像是剛拆封的玩具,嶄新的,一看就有點不真實。”
人類的情感,時代的信任
電影對劉慈欣宇宙的另一種完善,集中體現在人物和情感上?!拔淖趾碗娪笆遣煌妮d體,電影的核心就是人物跟情感,所以我們要根據人物的情感線往下走。如果電影的主角是地球,配角是火星,那就變成科教片了?!?/p>
有意思的是,劉慈欣的粉絲們也樂于承認,“大劉老師”這樣的理工男,就擅長寫硬科幻,刻畫人物和情感根本不是他拿手的。比如《流浪地球》原著里主人公和妻子的愛情,來得簡單,散得簡單,都是一句話交代了。而電影賦予了這顆流浪地球強烈的情感色彩——為了換取家人入住地下城的資格,宇航員劉培強遠赴太空;為了給車禍離世的女兒丫丫“完整的一生”,程序員圖恒宇鋌而走險上傳數字生命;為了人類的自救不被無謂的爭議打斷,中國代表周喆直在聯(lián)合政府大會上大聲疾呼。
劉德華飾演的程序員圖恒宇希望給女兒數字生命。
在美術和視效的基礎上,郭帆最想表現的,就是這些人類共同情感:“劉培強與劉啟是一種典型的疏離但又父愛如山的父子關系。這是中國人最基礎的情感之一。它就在那里,塑造著我們,也建構了我們的故事。”
為了換取家人的生存機會,吳京飾演的宇航員劉培強遠赴太空。
在《流浪地球2》中,三位主演吳京、劉德華、李雪健很好地呈現了未來世界里細膩的情感。相較于劉培強的成長與選擇,劉德華飾演的圖恒宇更為復雜。他有自私的一面,也有無畏的一面,而每一面都藏在厚厚的眼鏡之下。郭帆說:“華哥拍攝時戴的眼鏡,真是一副1000多度的近視眼鏡。它會打破演員之前的安全感,也會激發(fā)演員尋找一些新鮮感。華哥適應非???,找到了一個表演支點。”
最讓郭帆感動的,還是老藝術家李雪健的表演。敬業(yè),是郭帆每次都要提到的第一感受。在聯(lián)合政府大會發(fā)言的重頭戲,李雪健看遍歷任駐聯(lián)合國的中國代表發(fā)言,揣摩他們的語言方式、肢體動作、發(fā)言習慣。待他表演結束,臺下的外國演員們雖然沒有聽懂他講的內容,但都被震撼到了,情不自禁地站起來鼓掌。
李雪健飾演的中國代表周喆直在聯(lián)合政府大會上呼喚人類團結。
在拍攝第一集時,信任是郭帆面臨的最大問題?!皣a科幻,可能嗎?觀眾能相信嗎?不會覺得違和嗎?”“硬科幻還是軟科幻?”“那得多少錢才能拍?。繃鴥仁袌瞿苁盏没貋韱??”“有演員愿意演嗎?”“憑什么是你?能不能成功?”“別人都沒做出來,為什么你有信心能做出來?”郭帆的解決辦法是,不斷地做一點東西出來給大家看到。
這個過程恰好切中了時代的節(jié)拍——有位美國作家曾經跟劉慈欣說:中國的“60后”是最幸運的一代,人類歷史上沒有任何一代人能像你們一樣,目睹周圍的世界發(fā)生天翻地覆的變化?!?0后”的劉慈欣深表贊同:“我本人就是一個時代的產物,我要是生在別的時代,可能不會成為科幻作家?!?/p>
類似的話可以套用在“80后”的郭帆身上:如果生在別的時代,他可能不會成為科幻電影導演。《流浪地球》上映時,郭帆前往航天城放映影片,臨了,他對臺下的科學家、航天員們說:“謝謝你們,是你們讓中國人拯救地球顯得特別可信?!?/p>
到了第二集,他依然抱著這樣的想法:“因為國家做到了,我們的科幻才可以成立。人們在新聞中看到航天員出艙,看到玉兔登月,看到天宮,看到火箭,一直都是這些力量在幫我們背書。因為現實中他們就在那兒,觀眾看電影時才不會感覺意外。”這,是中國科幻被信任的根基。
在制作《流浪地球2》的4年里,聚合的隊伍越來越壯大,用郭帆的話說:“電影是有生命力的,它會生出枝丫,聚合了許多人來幫助小破球一起成長。”
這樣的聚合包括但不限于:徐工集團為電影提供了大量的機器,甚至還派出了300多人的配套團隊全程服務,通通不要錢;傲鯊智能贊助了多款外骨骼機器人;漫步者公司贊助了所有的耳機……這里面的故事,后面再細說。
劉慈欣評價,《流浪地球》系列電影“確實是極大地拉短了中國的科幻大片和世界的距離”。這個寶貴的中國科幻IP顯然還會繼續(xù)它的“馬拉松”,第二集從“世界觀”、劇情到人物情感都埋藏了許多草蛇灰線,直指第三集。而觀眾的期待是:別再等4年,快點問世。
郭帆和劉慈欣的年紀相差近20歲,原著首次發(fā)表和同名電影上映相距也近20年。就像《流浪地球2》中的科學家馬兆畫下的那個莫比烏斯環(huán),兩代人的科幻情懷與探索,如種子一般在中國的土壤上發(fā)芽生長,最終以一種奇妙的方式在時空中相接,讓中國科幻電影在世界舞臺上爆發(fā)出閃亮光芒。
郭帆講了一個小故事:在第一集和第二集的點映中,他遇到過同一個孩子。4年過去,孩子已從小學生變成中學生。他告訴郭帆,將來想從事航天工作。郭帆說:“如果有一天他真的變成了航天工作者,我們是多么地驕傲。因為我們這幫人沒有白折騰,這就是科幻片的意義?!?/p>
那新的種子,令人期待。(本刊記者 馮群星)
關鍵詞: 環(huán)球人物 數字生命 太空電梯
責任編輯:Rex_2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