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潘氏族譜》
北宋泰興縣柴墟城北遵化鄉(xiāng)潘家莊(今刁鋪街道關橋社區(qū))潘氏“一門八進士”,從慶歷二年(1042年)至元豐五年(1082年),40年間8人折桂。尤其是潘及甫(1013—1093,字憲臣),泰興縣開科第一人,更有許多令人稱道的故事。
師從胡瑗,壬午登科
【資料圖】
康定元年(1040年)春,浙江湖州春意盎然。胡瑗(字翼之,海陵人,人稱安定先生)應知州滕子京之邀,至湖州主持州學。
一天,忽報有一青年求見,來者正是潘及甫。胡瑗從《禮記》《易經(jīng)》《春秋》《左傳》中選題問之,及甫一一分疏,出詞吐句謙恭溫雅。又以“顏子所好何學論”為題讓作文,略作思索便援筆疾書,一刻工夫文章便成。胡瑗細讀,贊曰:“勵志文行,非諸生比也!”
潘及甫入學州學重點班——經(jīng)義齋后,“凡有疑而未判,與所缺而未知者”,必向恩師請教,安定先生更是悉心輔導。半年不到,學業(yè)大進。
胡瑗青睞潘及甫才學,將小妹許配之。其妹是海陵才女,不僅品貌雙佳,詩賦俱通,亦精棋琴書畫?!昂褓t嫁小妹”,在泰州、湖州傳為佳話。
慶歷二年(1042年)春,潘及甫與兄潘希甫赴京趕考。殿試時宋仁宗親臨崇政殿,先考詩賦、帖經(jīng)、墨義,再考論、考策,綜合評分,潘氏二人成績優(yōu)異,入列一甲,與王安石同科進士(一甲第四)。
潘氏兄弟雙雙進士及第,轟動泰興城。
忠言嘉謨,為民造福
潘及甫初任海州懷仁縣尉,后任袁州宜春主簿,筠州(今江西高安縣)軍事判官……又任青州壽春(今安徽壽縣)知縣。
潘及甫為官信條為“忠言嘉謨”?!爸已浴保簽榘傩照f話;“嘉謨”:為民做主。在分寧縣時,帶領老百姓建堤筑堰,興修水利。分寧縣后改名“修水縣”,現(xiàn)在的修水河就是潘及甫傾注心血疏浚的那條河。在霍縣治理淮河時,曾病倒一個多月,病未愈又到工地。
嘉祐年間泰興發(fā)生水災,濱江一帶田地被江水淹沒,顆粒無收,而掌管錢糧征收的泰州轉(zhuǎn)運使不顧百姓死活,催繳秋賦。縣令汪榖審視災情后,不畏權勢,豁免災民全部秋賦,并組織賑災。轉(zhuǎn)運使聞后大怒,一邊辦文催索賦糧,一邊上告御狀。潘及甫知悉家鄉(xiāng)災情,即呈文上疏。皇帝派員調(diào)查災情,安撫百姓。后泰州沿江秋賦連同陳欠一并免征,汪榖受到朝廷嘉獎,被百姓稱為“汪泰興”而名聞淮東,這其中潘及甫也起到了一定作用。
潘及甫在治安管理上亦有佳績。分寧縣原本社會秩序混亂,民眾惶惶不安。上任初“訟訴盈庭”,審案洞若觀火,公正判決,社會秩序大為好轉(zhuǎn)。對縣吏、縣卒管理亦嚴,一縣卒以案索賄,并辱罵、鞭打百姓,他即令人“擒卒以杖”,嚴加處治。王安石考核官吏時對潘及甫的鑒定是“選于吏部久矣,皆能以才自備,為在位者所稱。”
廉潔若水,甘守清貧
光緒《泰興縣志》記載潘及甫“不修邊幅,毋乃舛與”。說他服飾簡陋,不修邊幅,反令人敬佩。
潘及甫在子侄進士及第走上仕途時說:“潘家世代住在水鄉(xiāng),喜歡的就是清清河水。潘字三點水,為人,上善若水;為學,大智若水;為官,廉潔若水?!?/p>
潘及甫仕途后期,擔任過主管軍墾農(nóng)場錢糧的“屯田員外郎”,以及江州(現(xiàn)為九江市)通判。而告老還鄉(xiāng)時,卻兩袖清風,空空如也。他的積蓄要么是購置書籍,回鄉(xiāng)時隨行物品中最多的就是書;要么是公益慈善,修水利、辦縣學資金不足時就自己貼進去;要么是接濟親友,數(shù)十年事寡貧姨母如母,收養(yǎng)族中孤幼并供其讀書。
傳承薪火,立學教人
胡瑗說,“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,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,教化之所本者在學校?!迸思案χ斪駧焽冢诮?、安徽任知縣時,以辦學為己任,“廣設庠序之教”。
潘及甫退居柴墟后雖年老體衰,仍積極倡辦縣學,并在柴墟鄉(xiāng)間籌辦了一所學塾。
潘及甫一生喜讀書,晚年因眼疾不能閱讀,便讓子侄捧書在床前誦讀,而其終日側耳靜聽,毫無倦容。直到謝世前一日,仍臥床聽讀《漢書》《北周書》,并口授詩篇,分贈親友。
元祐八年(1093年)歲底,潘及甫壽終,享年八十,葬于柴墟西北五余里的伏龍橋畔。后人將其生前詩文編成《潘朝散文集》30卷。在潘及甫影響下,潘氏詩書傳家,潘及甫、潘希甫進士及第后,又有治平進士潘穎(及甫五子),熙寧進士潘晬(及甫次子)、潘顗,元豐進士潘頡、潘永頁(頡弟,同榜)、潘熙(及甫長兄子),在北宋科考中獨領風騷,成為宋代泰興望族。
關鍵詞:
責任編輯:Rex_1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