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>人物 >

2400年前中國古人已經(jīng)用“冰箱”了 訊息

古人如何喝上冷飲?

2400年前中國古人已經(jīng)用“冰箱”了


(資料圖片)

曾侯乙銅鑒缶。

銅缶。

缶蓋。

銅鑒。

科技尚不發(fā)達的古人炎炎夏日如何喝上冷飲,如何讓食物保鮮,確實是一大難題。根據(jù)考古發(fā)現(xiàn),2400年前的曾國人鑄造的銅鑒缶可用冰塊給酒降溫,成了中國最早的“冰箱”。

剛剛過去的文化和自然遺產(chǎn)日,湖北省博物館館長張曉云向公眾推介鎮(zhèn)館之寶、精品文物,選擇了收藏于該館曾侯乙展廳的曾侯乙銅鑒缶進行解讀。

張館長說,這件銅鑒缶在曾侯乙墓出土的15000多件文物中比較特別。從功能講,它是歷史上最早的“冰箱”,使用時,在方缶里面盛酒,鑒與缶的縫隙中可用來盛冰,以達到冰酒的效果。這反映了在2400多年前,中國的古人已經(jīng)很好地掌握了用冰技術(shù),在當時的條件下對自然冰的開采、運輸和儲存的難度可想而知,青銅時代先民的智慧由此可窺一斑。

“銅鑒缶具有實用功能,除了可在祭祀和宴饗的時候冰鎮(zhèn)酒外,也可用來保鮮食物。這件帶有生活氣息的器物,在炎熱的夏季給古人提供了更高的生活品質(zhì),可見古人已能利用科技手段和采冰的技術(shù)來賦能自己的美好生活?!?/p>

6月14日,記者來到省博,在曾侯乙展廳找到這件曾侯乙銅鑒缶。講解員張玉珊正為圍繞在銅鑒缶周圍的外地游客講解它的“冰箱”功能,還介紹了銅鑒缶旁邊的一件銅過濾器,告訴游客它用來過濾酒。周代祭祀用酒多為“五齊”,即五種未經(jīng)澄濾的薄酒,里面有糟粕,飲用時需稀釋后加以過濾。游客們聽罷嘖嘖稱奇,有游客豎起大拇指。

省博專家介紹,曾侯乙銅鑒缶在隨州出土時有兩件,另一件目前在國家博物館。這件銅鑒缶同時是一件設計非常精巧的器物,里面的方缶和外面的方鑒,是通過三個套鉤和一個小孔進行連接,達到穩(wěn)定的效果,使用時非常穩(wěn)固。

銅鑒缶高61.5厘米,邊長62厘米,重170公斤。除了工藝設計精巧外,整體的造型非常端莊凝重,四周是八個龍形的耳,周邊布滿了蟠螭紋,底部是四個昂首張口的小怪獸。小怪獸雖很小,裝滿了酒和冰之后承重是沒有問題的,說明制作這件青銅器的匠人對力學的掌握已達到了非常高的程度。

鑒和尊缶均飾以變形蟠螭紋、勾連紋和蕉葉紋等,并均有“曾侯乙作持用終”銘文。鑒的圈座附有四獸形足,缶蓋呈方形隆起,四角附堅環(huán)鈕,直口、方唇、溜肩,鼓腹下折內(nèi)收,圈足缶身腹部四邊各有一堅環(huán)耳。

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的缶陣造型,其原型就來自此。開幕式上氣勢恢宏的2008人缶陣,聽聲音很像是在敲鼓,而這種樂器的形制,就源于曾侯乙墓中出土的銅鑒缶。

不少網(wǎng)友把省博所藏曾侯乙銅鑒缶的照片、視頻發(fā)到微博、抖音等社交媒體上。一位廣東省博物館的研究員在所發(fā)視頻里說,銅鑒在當時是用來裝洗臉水的,也可以當鏡子用,缶是裝酒的器物,在冬天往鑒里裝滿熱水,可以加熱缶里的酒。這件銅鑒缶,實際上可以讓曾侯乙和其他曾國貴族喝到“冬暖夏涼”的酒。

關(guān)鍵詞:

責任編輯:Rex_1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