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>深度 >

環(huán)球速讀:貴州省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中醫(yī)藥干預指引

根據(jù)國家中醫(yī)藥管理局發(fā)布的《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中醫(yī)藥干預指引》,貴州省中醫(yī)藥管理局印發(fā)的《貴州省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中醫(yī)藥防治參考方案(第四版)》、《貴州省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中醫(yī)藥防治參考方案(第二版)中成藥推薦》、《貴州省方艙(亞定點)醫(yī)院中醫(yī)藥應用參考方案》等內容,結合貴州地域氣候特點、患者體質狀態(tài)、藥品品規(guī)及供應保障實際情況,制定貴州省新冠病毒感染者居家中醫(yī)藥干預指引如下。

一、推薦用藥

(一)成人治療方案


【資料圖】

1.無癥狀新冠病毒感染者。多飲水,做好居家隔離措施,可以服用具有祛濕解毒功效的中成藥,如化濕敗毒顆粒、感冒滴丸、宣肺敗毒顆粒等。

2.癥狀以惡風寒、肌肉酸痛、發(fā)熱為主,或伴咽干咽痛、乏力,或鼻塞流涕、或咳嗽者,宜服用具有疏風解表散寒功效的中成藥,如風寒感冒顆粒、荊防敗毒顆粒、清肺排毒顆粒、散寒化濕顆粒、感冒滴丸、感冒軟膠囊、九味羌活丸(顆粒);發(fā)熱較重兼見口渴、便干者,選用感冒清熱膠囊(顆粒)、感清糖漿、正柴胡飲顆粒、四季感冒片、感冒疏風膠囊(片、顆粒)等。

3.癥狀以咽痛、發(fā)熱為主,或伴肌肉酸痛、乏力,或咳嗽者,宜服用具有疏風清熱,化濕解表,清熱解毒功效的中成藥,如連花清瘟膠囊(顆粒)、宣肺敗毒顆粒、化濕敗毒顆粒、九龍解毒膠囊、金葉敗毒顆粒、金花清感顆粒、熱炎寧合劑、蒲地藍消炎片、銀黃顆粒、祖卡木顆粒、銀黃清肺膠囊、連花清咳片、咽立爽滴丸、開喉劍噴霧劑、雙羊喉痹通顆粒、羚羊感冒片、銀翹解毒顆粒、藍芩口服液、清咽滴丸、喉咽清顆粒、桑菊感冒片、桑夏菊顆粒、痰熱清膠囊、雙黃連口服液、柴芩清寧膠囊、抗病毒口服液、感冒退熱顆粒、消炎退熱顆粒、復方一枝黃花噴霧劑、復方板藍根顆粒、小柴胡顆粒等。

4.癥狀以咳嗽為主,宜服用具有宣肺止咳功效的中成藥,如急支糖漿、克咳膠囊、咳速停糖漿(膠囊)、肺力咳合劑(膠囊)、巖果止咳液、蘇黃止咳膠囊、復方竹瀝液、蓮花清咳片、宣肺止嗽合劑、通宣理肺丸(顆粒、口服液)、杏蘇止咳顆粒、連花清咳片、強力枇杷露、麻杏止咳片、杏貝止咳顆粒、橘紅痰咳液、感冒止咳顆粒等。

5.癥狀以乏力、食欲減退為主,或伴嘔吐、腹瀉、腹痛者,宜服用具有化濕解表功效的中成藥,如藿香正氣膠囊(丸、水、口服液)、保和丸,君歧腸胃合劑等。伴便秘便干者,可服用防風通圣丸(顆粒)、清解退熱顆粒。伴睡眠質量差者,可服用歸脾膠囊。

6.癥狀以鼻塞流涕為主,或伴頭痛者,宜服用具有解表通竅功效的中成藥,如鼻竇炎口服液、香菊膠囊、鼻炎康片、口鼻清噴霧劑、散風通竅滴丸等。

(二)兒童治療方案

1.以惡寒發(fā)熱、流涕噴嚏、鼻塞、肌肉酸痛為主要癥狀者,可選用小兒柴桂退熱顆粒、小兒風熱清口服液、云實感冒合劑、小兒解感顆粒、芩香清解口服液等。如果鼻塞嚴重者可以合理使用木芙蓉涂鼻膏。

2.以發(fā)熱、咽干、咳嗽為主要癥狀者,可用熱炎寧顆粒、小兒清熱寧顆粒、兒童清肺口服液、小兒咳喘靈顆粒、金蓮清熱泡騰片等。咽痛、聲音嘶啞明顯者,可用小兒清咽顆粒、小兒回春顆粒、開喉劍噴霧劑(兒童型)、蒲地藍消炎口服液等。

3.以發(fā)熱、食少腹脹、口臭、大便酸臭或秘結為主要癥狀者,可選用小兒回春顆粒、健兒清解液、小兒消積止咳口服液、小兒豉翹清熱顆粒等。

4.發(fā)熱不明顯,癥狀以咳嗽為主者,可選用小兒止咳糖漿、小兒清肺止咳片、肺力咳合劑、小兒肺熱咳喘顆粒、小兒宣肺止咳顆粒等。

5.熱退后癥見乏力、納食不香者,可用醒脾養(yǎng)兒顆粒、健兒消食口服液、神曲消食口服液等。

考慮兒童體質特殊,病情變化迅速,宜在醫(yī)生指導下服用,出現(xiàn)病情變化的,需及時就醫(yī)。

(三)其他特殊人群建議方案

如嬰幼兒、哺乳期婦女、孕婦、老年人以及合并基礎疾病人群建議在醫(yī)生指導下服用。各地醫(yī)療機構可利用“互聯(lián)網+醫(yī)療”,開展居家健康指導、健康宣教、用藥咨詢等服務,指導群眾合理使用中醫(yī)藥。

注意:上述中成藥選擇其中一種,按照說明書劑量服用,一般3-5天或癥狀消失即停止用藥,如癥狀無緩解或加重,請及時到正規(guī)醫(yī)療機構就診。

二、預防方案

(一)藥物干預

1.成人預防方

(1)1號方:養(yǎng)陰解毒合劑(飲片、顆粒)

北沙參20g、貫眾10g、玉竹20g、石斛20g、蒼術10g、澤蘭10g、石菖蒲10g、生甘草10g、細辛3g、佩蘭10g。每日1劑,分3次服用,早中晚各1次,飯后服用??蛇B續(xù)服用5-14天。孕婦禁用。

(2)2號方:柴葛暢原合劑(飲片、顆粒)

柴胡9g、葛根15g、貫眾10g、防風9g、前胡9g、蘇梗6g、黃芪9g、杏仁6g、生姜3g(散裝飲片自行加入)、六月雪10g、黃芩9g、菖蒲9g、藿香9g、蜜枇杷葉9g、蘆根15g、荷葉15g、荊芥12g、桑葉12g。每日1劑,分3次服用,早中晚各1次,飯后服用??蛇B續(xù)服用5-14天。孕婦禁用。

2.兒童預防方

(1)推薦藥物:南沙參15g、白術10g、防風6g、黃芪15g、貫眾9g、藿香9g、蒼術10g、建曲9g、生甘草6g。每日1劑,水煎服,每日1-2次;或制成中藥配方顆粒,按說明服用??蛇B續(xù)服用5-14天。3-6歲者建議劑量減半;小于3歲者,由醫(yī)生或藥師根據(jù)兒童個體情況決定是否需要服藥及服用方法和劑量。

(2)推薦預防中成藥:固本咳喘顆粒、龍牡壯骨顆粒、馥感啉口服液。

3.代茶飲:生黃芪9g、金銀花5g、廣藿香3g。每日一劑,開水泡服,代茶頻頻飲服。適宜普通人群的預防服用。

4.玉屏風顆粒:每次5克,一天三次。適宜體虛容易感冒、自汗惡風者預防服用。

(二)中醫(yī)非藥物療法干預

1.成人中醫(yī)非藥物療法干預

(1)功法鍛煉:安神利眠耳穴按摩操、肩-脊-體平衡功、循經通絡保健操、八段錦、新冠肺炎養(yǎng)生操、太極拳等(附部分視頻)。

(2)穴位按摩

①穴位選擇:合谷、迎香、風池、太沖、太溪、足三里、陰陵泉、外關、尺澤等穴位。

②穴位定位:

合谷穴:位于虎口,第一、二掌骨間,第二掌骨橈側中點;簡便取穴方法是:用一手的拇指指間關節(jié)橫紋,對準另一手拇指和食指之間的指蹼緣,拇指尖端對應的位置就是合谷穴。

迎香穴:位于鼻翼外緣中點旁,鼻唇溝中。

風池穴:位于后枕部,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。

太沖:位于足背側,第一、二跖骨結合部之前凹陷處。

太溪:在足踝區(qū),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。

足三里:小腿外側,外膝眼下3寸,脛骨前旁開1橫指(同身寸)處,為點狀穴。

陰陵泉:位于小腿內側,脛骨內側髁下緣與脛骨內側緣之間的凹陷中,在脛骨后緣與腓腸肌之間。

外關:在前臂后區(qū),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,腕背側遠端橫紋上2寸,尺骨與橈骨間隙中點。

尺澤:在肘橫紋中,肱二頭肌腱橈側凹陷處,微屈肘取穴。

③操作方法:上述穴位均可以采用拇指按揉法操作,用拇指指腹著力,按于治療部位上,反復進行旋轉揉動,帶動皮下組織運動,拇指和皮膚之間不能有摩擦。揉動的過程中,以自己感到穴位酸脹為度,每穴按揉持續(xù)時間各約3-5分鐘,每天早晚各做1次。

(3)飲食有節(jié)

每日三餐規(guī)律進食,飲食宜清淡易消化,食物多樣,保證谷類、優(yōu)質蛋白質類食物、新鮮蔬菜和水果攝入量,多飲水。如有食欲不振、腹脹、便秘等癥狀可在醫(yī)師指導下進行藥食兩用食品輔助治療,如蘿卜、山藥、薏米、藿香、菊花、荷葉、絲瓜、冬瓜等。

藥膳:銀耳雪梨百合羹

組成:銀耳、雪梨、百合、冰糖

用法:銀耳用溫水泡20分鐘,將泡好的銀耳去根,撕成小塊。雪梨去皮核,切成小塊。百合掰成小塊。將所有原料放入鍋內,加入適量的水,燒開后調成小火燉煮20分鐘,待鍋內湯品燉制稍微粘稠,開大火加入適量冰糖,待冰糖融化后出鍋,溫食、涼食均可。每周三服。

(4)起居有常

作息規(guī)律,早臥晚起,保障充分睡眠。順應氣候變化,及時調整衣物和室內溫度,注意防寒保暖和節(jié)氣保健。應避免到人群聚集場所。

(5)勞逸有度

運動和休息適度,可適當運用中醫(yī)功法鍛煉,或根據(jù)個人條件選擇適合自己的鍛煉方法。

(6)情志暢達

應保持愉快心情,順應自然規(guī)律,對外界事物保持濃厚的興趣,使氣機宣暢,通泄自如。

2.兒童中醫(yī)非藥物療法干預

兒童為稚陰稚陽之體,肝腎解毒能力差,不耐藥物攻伐,建議對3歲以下的嬰幼兒不用藥物預防,可佩戴中藥香囊或小兒推拿等外治預防。

(1)佩戴香囊

推薦藥物:艾葉、蒼術、羌活、丁香、白芷、藿香、石菖蒲、薄荷等適量,共研粗末,裝入小布袋,隨身佩戴、掛于臥室、車內或放于枕邊。

(2)小兒推拿

小兒推拿具有疏通經絡、調整臟腑、調節(jié)體質、扶正祛邪作用,可增強嬰幼兒體質,適合在家居住嬰幼兒,可指導家長在家自行操作,每日一次,每次約15-20分鐘。推薦下列穴位與手法:

①摩腹揉臍:

位置:全腹部,為面狀穴,面積大。

操作:家長用手掌摩或指端輕摩全腹,每次1-3分鐘,約450次左右。小兒如平時大便干,按照順時針方向摩動,大便稀用逆時針方向摩動。常規(guī)操作是是先順后逆。

功效:改善脾胃運化功能,促進脾胃、腸道的消化吸收。

②捏脊:

位置:背部正中線(督脈兩側),從大椎穴至長強穴成一直線,為線狀穴。

操作:用捏法自下而上捻動捏之,稱為捏脊。操作從長強穴開始,操作時自下而上,左右兩手交替合作,按照推、捏、捻、放、提的前后順序,自長強穴向前捏拿至脊背上端的大椎穴捏一遍。如此循環(huán),根據(jù)病情及體質一般操作3-5遍。從第2遍開始,操作者可采用捏三次“重提”一次的手法(小于1歲嬰兒不建議用“提”法),刺激背部的臟腑俞穴,以加強療效。

功效:能調陰陽、理氣血、和臟腑、通經絡、培元氣,具有改善脾胃運化功能,促進脾胃、腸道的消化吸收,能振奮陽氣,調節(jié)各臟腑的功能、補脾胃,提高免疫功能,增強體質,順暢氣血,達到調節(jié)機體陰陽平衡。

③按揉迎香穴

位置:鼻翼外緣中點旁,鼻唇溝中

操作:雙手拇指分別按于同側下頜部,中指分別按于同側迎香穴,其余3指則向手心方向彎曲,然后使中指在迎香穴處做順時針方向按揉,每次1-3分鐘。

功效:具有宣通鼻竅的作用。對有噴嚏、鼻塞有較好效果。

④按揉足三里

位置:小腿外側,外膝眼下3寸,脛骨前旁開1橫指(同身寸)處,為點狀穴。

操作:用雙拇指端或食指指端按揉,每次1-3分鐘,操作200次-300次。

功效:有健脾和胃、調中理氣,導滯通絡作用。具有健脾益胃、強壯體質的作用。

(3)飲食有節(jié)

兒童需每日三餐規(guī)律進食,飲食宜清淡易消化,食物多樣,保證谷類、優(yōu)質蛋白質類食物、新鮮蔬菜和水果攝入量,多飲水。

(4)起居有常

保障兒童充分睡眠。順應氣候變化,及時調整衣物和室內溫度,注意防寒保暖。避免到人群聚集場所。

(5)勞逸有度

適度運動,避免兒童久坐或長期運用電子產品,可以進行跳繩、摸高等運動。

(6)調節(jié)情志

保持兒童身心愉悅,合理安排學習,避免打罵,營造和諧家庭氛圍。

三、康復方案

(一)藥物康復

1.癥見氣短、多汗、胸悶、心悸、干咳者,宜服用具有補肺益腎功效的中成藥,如生脈飲、金水寶膠囊、百令膠囊、蛤蚧定喘膠囊等。兒童可以選用如益肺健脾顆粒等。

2.癥見乏力、納差、腹脹、便溏者,宜服用具有健脾和胃功效的中成藥,如醒脾膠囊、補中益氣丸、參芪口服液、潞黨參口服液、香砂六君丸等。兒童可以選用如醒脾養(yǎng)兒顆粒、龍牡壯骨顆粒、馥感啉口服液等。

3.癥見失眠、焦慮、抑郁者,宜服用具有養(yǎng)心安神、疏肝解郁功效的中成藥,如加味逍遙丸、百樂眠、疏肝解郁膠囊等。

(二)中醫(yī)非藥物療法康復

1.艾灸療法

常用選穴:大椎、肺俞、上脘、中脘、膈俞、足三里、孔最、腎俞等。

大椎:在后背正中線上,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中。

肺俞: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,后正中線旁開1.5寸。

上脘:位于上腹部,前正中線上,臍上5寸處。

中脘:位于人體上腹部,前正中線上,當臍中上4寸(臍中到胸劍聯(lián)合的中點)。

膈俞:在背中,當?shù)?胸椎棘突下,旁開1.5寸。

足三里:位于小腿外側,犢鼻下3寸,犢鼻與解溪連線上。

腎俞: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,旁開1.5寸。

孔最:在前臂掌面橈側,當尺澤與太淵連線上,腕橫紋上7寸。

操作方法:大椎、肺俞與膈俞(或中脘與上脘):用溫灸盒灸每次30分鐘;足三里、孔最、腎俞:清艾條溫和灸每穴3-5分鐘。一般隔2天施灸1次,持續(xù)2周;癥狀明顯可交替選用不同穴位每天施灸,5次后休息1-2天,然后繼續(xù)施灸5次。10次為1個療程。艾灸過程中注意室內通風。(附視頻)

禁忌癥:

(1)不宜在過饑、過飽、大量飲酒、大渴、大汗淋漓、精神情緒過于激動、極度疲勞的情況下進行灸療。

(2)嚴重的慢性疾病要慎灸,女性孕期不宜在腹部、腰骶部進行灸療。

2.經穴推拿

(1)穴位按摩:太淵、膻中、中府、肺俞、腎俞、大腸俞、列缺、中脘、足三里等,咳嗽、咽癢、干咳者,可加少商、尺澤等。

太淵:位于腕前區(qū),橈骨莖突與舟狀骨之間,拇長展肌腱橈側凹陷中。橈側腕屈肌腱的外側,拇長展肌腱內側。

膻中:在前正中線上,兩乳頭連線的中點。

中府:中府穴位于胸前壁的外上方,云門穴下1寸,平第一肋間隙,距前正中線6寸。

肺俞: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,后正中線旁開1.5寸。

腎俞: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,旁開1.5寸。

大腸俞:在腰部,當?shù)?腰椎棘突下,旁開1.5寸。

列缺:在人體前臂橈側緣,橈骨莖突上方,腕橫紋上1.5寸。

中脘:位于人體上腹部,前正中線上,當臍中上4寸(臍中到胸劍聯(lián)合的中點)。

足三里:位于小腿外側,犢鼻下3寸,犢鼻與解溪連線上。

操作方法:用拇指指腹著力,按于治療部位上,反復進行旋轉揉動,帶動皮下組織運動,拇指和皮膚之間不能有摩擦。揉動的過程中,以自己感到酸脹為度,每穴按揉持續(xù)時間各約3-5分鐘,每天早晚各做1次。

(2)經絡循推法:手太陰肺經、足陽明胃經、足太陰脾經、足厥陰肝經、足少陽膽經、足少陰腎經等。

操作方法:取坐位或臥位,均勻呼吸。用大拇指指端或橈側緣沿經絡循行方向緊貼皮膚施力作直線循推。(附視頻)

3.耳穴壓豆

常用耳穴:支氣管、肺、腎、內分泌、神門、枕、脾、胃、大腸、交感、肝、膽等。

方法:耳穴壓豆是將貼有王不留行籽的耳豆貼敷于相應耳穴并稍加壓力,以穴位產生酸麻重脹感或發(fā)熱為度。貼敷后每天自行按壓數(shù)次,每次3-4分鐘。每次貼壓后保留1-2天,取下后讓耳穴部位放松一晚,次日再以同樣方法貼敷,一般5-6次為1個療程。(附視頻)。

4.拔罐

背腧穴為主,如肺俞、膏肓、脾俞、腎俞、大椎等。

作用:拔罐是簡便的中醫(yī)康復手段,在調節(jié)亞健康狀態(tài)、治療多種疾病方面有較好效果。

操作方法:見視頻。

注意事項:拔火罐應注意防止燙傷及引燃易燃物,留罐時間不宜太長,拔罐時如出現(xiàn)四肢發(fā)冷、惡心嘔吐、心悸、面色蒼白、冷汗、頭暈等應立即停止,并讓患者平臥休息。

禁忌癥:

有血小板減少性疾病、嚴重貧血、心力衰竭、皮膚外傷不宜拔罐。

關鍵詞: 操作方法 前正中線 藥物療法

責任編輯:Rex_13

推薦閱讀